告別中華地下道- 拆除一座座陸橋後,高雄人的「路」途往哪去?

撰文ー莊騏嘉・攝影ー莊騏嘉、王倚祈

2018年10月14日,高雄地上火車最終日

2018年10月14日,高雄地上火車最終日

 


自從高雄鐵路地下化後,拆除交通立體設施成為市民及官員們非常關注的代誌。市民關心自己通勤時會有所影響;市政府則是擔心拆橋的經費、該如何拆、該用幾天的時間來完成工程?

終於, 2019年2月青海陸橋成為這巨大工程中第一座被拆除的設施,後續的自立、自強、大順、維新陸橋,也陸續拆除完工,左營地下道也已完工通車,近期輪到了中華地下道的填平作業。那麼這次,就讓雄雄來與大家聊聊中華地下道的一些五四三吧!

沿著九如路轉進青海路的「青海路橋」是內惟通往美術館的便橋

沿著九如路轉進青海路的「青海路橋」是內惟通往美術館的便橋

2019年年初,青海路橋的拆除工程成為敲響高雄拆橋工程的第一號角

2019年年初,青海路橋的拆除工程成為敲響高雄拆橋工程的第一號角


傳說中的「奪命地下道」

中華路地下道,在1971年完工通車,距今已是48個年頭,完工時曾經是全台灣最寬、最長的地下道。而最富「盛名」的並不是它的泛用性,而是它「奪命地下道」的稱號。

如果說我們所認知的「陸橋」是在豪暴雨來襲時能成為救車一命的避難所,那中華地下道就是魔王關,屢次颱風時就淹成一片汪洋,而它又是行經南北高雄的主要幹道,因此在這地下道「泡湯」的車絕對不在少數。加上,地下道限高僅四米,時不時就會有大貨車卡在地下道洞口,如果要說高雄排名的車禍路段,那中華地下道絕對名列前茅。

拆除中的中華地下道

拆除中的中華地下道


為什麼要拆地下道?

有人會問:「拆了地下道後,路也不會變得比較寬,路口也變多了,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拆呢?」這就要歸納幾個問題,除了剛剛提過的「奪命地下道」,地下道不僅讓兩旁住家、商店飽受困擾,又因地下道的噪音迴響、揚塵、及進出的動線……等,遭到很多的侷限。

以三鳳中街臨地下道側為例,別說汽機車的停車問題,走出門就緊鄰車道,也增添了不少危險的因素。再來,設計地下道初期應該也有規劃一定的防洪標準,經過了48年的現在,極端氣候不斷刷新降雨紀錄,當時的防洪設計已不堪使用。既然鐵路已經地下化了,地下道存在的需求也就此消失,終究還是要揮別它帶給我們的歲月,迎接中華路不一樣的嶄新風貌。

說好的宜居城市?需要一起正視高雄的「行人路權」

高雄在近十年的城市轉型中,可以看到市府不遺餘力的將高雄推向「宜居城市」的目標邁進,但是在近期的陸橋及地下道拆除規劃中可發現:陸橋拆除完畢後人行空間卻沒有顯著改善。

以自立一路為例,鄰近九如一路兩旁道路的騎樓並沒有整平和增加人行道,行人只能冒著危險在馬路上與車爭道,若遇上違停的車輛,行人走在馬路上也是可以預見的。中華路是高雄市重要的幹道,期望未來可以看見市府在人行空間多加著墨,雖然人行道可能會成為違停的誘因,但是沒有強而有力的鐵腕,「宜居城市」終究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近中華地下道之騎樓樣貌

近中華地下道之騎樓樣貌


未來的拆除規劃

在中華路地下道拆除之後,未拆除的立體設施就僅剩翠華、九如、中博及民族陸橋。國一側車道則沒有聽聞拆除消息、翠華路橋將配合興建的「新台17線」拆除、中博高架橋則待站西路及復興自由路開通後拆除、民族陸橋側車道估計近期即將拆除,但其主橋則暫時保留、九如陸橋則未有相關拆除的日程。



填平中的中華地下道街景樣貌

填平中的中華地下道街景樣貌


作者 / 莊騏嘉

高都觀測站創辦人。我希望將複雜的高雄土地開發、都市審查計畫等在地消息向外傳播。
如果你身在城市,是否也會多多關注這週遭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