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其邁選後胎死腹中的「門戶計畫」

撰文・攝影ー莊騏嘉

© 莊騏嘉

© 莊騏嘉

 


門戶計畫,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動的「東區門戶計畫」與「西區門戶計畫」,其中改變民生最重道交通動線的「忠孝橋引道」、重見天日的台北城北門、最近沸沸揚揚的雙子星計畫,都是柯文哲在門戶計畫中的其中一環。

西區門戶計畫 (照片轉自:台北市政府)

西區門戶計畫 (照片轉自:台北市政府)


在台北市長的解釋中,門戶計畫所代表的是「大規模的都市更新」,東區門戶計畫以南港車站為核心,而西區則以台北車站為核心,兩個計畫的相似之處即是以交通樞紐為發展軸心、提供公共住宅社區、改善地區整體生活環境、以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模式(TOD)。


高雄火車站設計圖(照片轉自:Mecanoo)

高雄火車站設計圖(照片轉自:Mecanoo)


常被戲稱為「百年施工」的 — 高雄車站

高雄火車站 - 這個高雄最大工程、未來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周邊的環境卻沒有一個 Mega City 該有的街景。雖然因為鄰近車站違停狀況相較其他區域稍微消停,但建國路人行道狹窄、騎樓並不整平、臨路的商家除了速食之外汰換率非常高,甚至更多店面是閒置的狀態。

你是否有想過,高雄車站什麼時候才會有一個整體景觀再造的計畫產生呢?


2018年的市長選舉中,其實就有一位市長候選人-陳其邁,也曾經提出以高雄車站為主,TOD為核心、 友善人行並融入景觀再造的工程,而那個計畫被稱為「高雄車站新門戶計畫」。

2020.02.29 高雄火車站施工現況

2020.02.29 高雄火車站施工現況


門戶計畫的藍圖

高雄車站新門戶計畫是陳其邁在2018參選高雄市長時所提出的政見之一,在選舉期間於美麗島站曾經為計畫做過簡單的介紹,雖然最後陳其邁未能當選高雄市長,而當選的韓市長更未曾發表過對高雄車站未來的規劃與構思,但也藉著當時的願景發表會,能讓我們一窺那個曾經可能實現的願景。



一個核心門戶車站

高雄新車站是由荷蘭建築團隊Mecanoo所設計的,目前核定興建的除了車站本體,還有前站的兩棟聯開大樓,用途為旅館與商辦。而後站在設計時也設計了兩棟大樓,但並未核定興建,未來將視情況是否興建另外兩棟聯開大樓。天篷上與車站內將成為公共休閒的開放場域。


一豎六橫「表參道造街計畫」

隨著高雄車站的完工,周遭的環境也需要加以整頓,因此針對車站周邊施作地景改造,將高雄車站周邊的環境與街廓做徹底的翻轉。

以表參道為楷模並非因為表參道其「參拜」的意象,而是針對高雄的氣候,將街廓以人文、生態的方式處理,例如大面積的綠覆、友善的人行環境等等。而日本表參道大量運用綠色植被,形成民眾散步悠閒非常友善的空間。一豎六橫則包括「中山⇀博愛」、熱河街、九如路、建國路、八德路、七賢路、六合路。



打造環狀綠色交通網

在鐵路地下化之後,高雄車站將與紅線捷運形成水平-垂直的一個路網,而在廊道完工之後,打造電動公車環狀路線,將一豎六橫表參道範圍內的八個商圈串連起來,讓商圈之間人源可以互相流動。



改造八大魅力商圈

高雄車站周邊有「大連皮鞋街、長明成衣商圈、3C商店街、後驛成衣商圈、三鳳中街、六合夜市、南華商場、手機街」共八個重要商圈。每個商圈特色鮮明,因此將各個商圈做有效的整合複數加成的效果,參考的是日本「原宿」商圈整體的改造計畫。


導入生活科技輕鬆支付,發展智慧商圈

透過商圈、商店間的整合,搭配區塊鏈、行動支付整合資訊,讓消費、交通、觀光運用新科技的技術,促進各個商圈發展。



整個門戶計畫包括四棟商業複合式大樓、八大商圈、造街計畫及飯店業,
預估總共可以帶來5000個就業人口與500億的產值。



個人評論

一個國際城市的街景

雖然「高雄車站新門戶計畫」的政見已經不存在了,近一年來都發局也並無提出類似的政策內容,顯見目前的主政者對於高雄車站周邊未來的規劃還未見有任何實際想像的。因此作為一個市民,想對目前站前的現況做一個簡單的評論與分析:


都市傳說:閒置14年的「站前廣場」

在台灣「每一個站前都有一棟廢墟」是大家揶揄的閒話家常,例如彰化的喬友大廈、台中的金沙百貨…,而在高雄,這棟大樓所指的就是原本遠百的所在地「站前廣場」大樓。

大樓於1995年完工,當時可以說是高雄車站的地標建築,低樓層規劃百貨,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遠東百貨、名佳美精緻生活館都曾經進駐過,然而隨著站前沒落,商場已閒置14年,現狀外牆斑駁、看板也掛的琳瑯滿目,在看板未租出前還能看見鐵框也已鏽跡斑斑。上層為集合住宅,但也因為住戶電線、網路線、冷氣線私拉亂扯,面車站的外牆總是有數十條管線懸掛,一樓及其大樓外圍甚至經常可見街友駐足徘徊。


現況來看,「站前廣場」除了現有住戶,僅有大型的廣告看板的功能。在未來車站完工之後,「站前廣場」的改建或拉皮是絕對必要的,這不僅是為了高雄的城市門面,也是為了新車站未來的環境著想,甚至由市府介入商場層協助招租及開發,都比目前的閒置來的好得多。

延伸閱讀:【都市傳說2】閒置13年白花4千萬 站前廣場重新招商

國城站前廣場

國城站前廣場

© 莊騏嘉

© 莊騏嘉




建國路的人本改善

建國路是高雄數一數二的電器街,數十家電腦、3C商家聚集,又因附近以透天住家為主,以致周圍停車位嚴重不足,也造成違停的數量不在少數,不論是機車或汽車,停放於人行道上的情況屢見不鮮,所造成的不僅是行人的不便,更會對輪椅族、娃娃車的使用者增加一定的危險性。

因此藉著未來車站的完工之際,對周邊幹道的街廓再整理是必須的,禁止停放汽機車、拓寬人行道、公車停車彎的設置…,都是可實施的辦法,如果真的看重高雄車站未來的展望,就不能依附「方便」去苟同違規延續。


建國路行人空間

建國路行人空間

建國路行人空間

建國路行人空間

建國路行人空間

建國路行人空間



找回高雄消失的地下商圈

去過台北的都知道,台北車站的地下聯通相當便捷,台北車站的地下層與地面層可以說是兩個世界,地面車水馬龍,地下也摩肩擦踵,並且與周邊飯店、百貨做了相當多的聯通通道,基本上都可以在地下直接進入大樓內部。

而在高雄捷運與商圈的聯通,設計構想都較為彆扭,例如漢神巨蛋與衛武營站,都是以先出地面再進建築的動線模式,而高雄車站目前的規劃對於出口及地下通道也未見新的構想,不論是捷運或台鐵,從建國路側或九如路側都必須穿越馬路到車站另一側才能抵達車站大廳。

如果以人本為發想的規劃,理論上可以多設地下出口,甚至與周邊飯店做聯通通道,週邊道路的最大化利用,不僅對民眾來說更方便,甚至對周邊店家來說,更是一個適合引導人流的辦法才是。

台北地下聯通通道

台北地下聯通通道




總 結

關於高雄車站的規劃,有太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方法也不勝枚舉,只要對於高雄有一個明確願景與構想,都是可以商討的方向。

「車頭(tshia-thâu)」是高雄昔日發展的核心,也是城市的心臟地帶,雖然目前地下化的施作讓周邊的商圈稍微沒落,但也是轉變的契機。那個曾經以「宜居城市」為願景的城市,狹帶著硬體的更新,看似未來能大有作為,希望最後不要虎頭蛇尾,大家都深愛著這城市,樂見城市往好的方向邁進,期待主政者在這方面多加著墨。




延伸閱讀:
車站新門戶計畫 打造「高雄表參道」
告別中華地下道- 拆除一座座陸橋後,高雄人的「路」途往哪去?


作者 / 莊騏嘉

高都觀測站創辦人。我希望將複雜的高雄土地開發、都市審查計畫等在地消息向外傳播。
如果你身在城市,是否也會多多關注這週遭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