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會!中博橋 】高雄正在進行的一場「城市心臟繞道手術」

撰文ー莊騏嘉・攝影-劉喬治・編輯-17

 

我們該設法限制的,不應是更便利快速的交通;而是讓更少人願意開車經過這裡,
才能徹底解決窘迫的交通環境,塑造一個
移居以人為本的城市




2021年2月26日入夜,矗立車站上方17年的彎曲大橋結束了它的任務,準備告別歷史舞台。至此,川流不息的中山博愛路暫時中斷了9天,與之交織的建國、九如路,越臨近車站,越只剩寥寥無幾的車輛,施工人員忙進忙出的日夜交替施工,儘管施工造成揚塵及噪音,大多民眾都很包容與諒解,期許著新的城市天際線,能為高雄車站找回繁榮。

未來高雄火車站規劃通聯道路將以環狀方式通行  © Mecanoo

未來高雄火車站規劃通聯道路將以環狀方式通行 © Mecanoo


同時,拆除中博高架橋的疑慮,也從未消停,將一條城市中重要的幹道拆除,補上的卻是需繞行的環形道路,從直覺上理解,要走的路變遠也變複雜了,因此不想拆除中博橋、甚至是重建中博地下道的聲音一直存於流言蜚語中。

但不論如何事已至此,中博橋已進到我們的回憶長廊中,那我們就來好好回味及探討未來吧!


昔日的中山地下道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昔日的中山地下道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掩埋在地下的中山地下道

中博橋全稱「中博臨時高架橋」,看到這個稱號你或許會驚訝,這座佔據光陰與回憶的大橋居然是臨時橋,有臨時就表示它代替了某樣東西。沒錯,在這座大橋落成以前,貫通中山路與博愛路的是名為「中山地下道」的地底長廊。


1987年 中山地下道- 催 生
為了解決高雄車站前後站的聯絡交通,開通了「中山地下道」,終於被貫通的站前大道瞬間成為聯絡南北的主要幹道。這座地下道與中博橋相同,繞過了車站的中軸線,從站體的西邊繞過車站,與後來的中博橋形成歪曲角度相反的奇妙規劃。

2002年 中山地下道- 封 印
配合捷運的興闢及隨即而來的鐵路地下化工程,交通部鐵工局通車了臨時鋼構橋,用來代替原本地下道車流,中山地下道的引道段被填平,而隧道中間的部分則封藏在了地底下。這條稍縱即逝的橋,僅啟用了16年的光陰,就這樣結束了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2019年 中山地下道- 解 封
高雄臨時車站拆除後,原址將成為車站的一部分,而地下則是停車場,在開挖期間,我們又再度看見了這座傳奇地下道的遺構,終於最後一段地下道也被拆除了,或許未來經過停車場,也會想起這段過去。


最長壽的臨時「歪曲大橋」

就跟高雄臨時車站一樣,雖然都加了「臨時」兩字,但使用時間卻一個比一個久,甚至中博「臨時」橋使用的時間比中山地下道還來得長。當高雄地下化之後,就經常聽到有人提起什麼時候拆「中博橋」,甚至有許多人質疑是為拆而拆。但其實不然,中博橋與其他陸橋不同,不是以水泥基座為全部基底,橋體大部分使用鋼構,屬於臨時橋性質,其目的性在於組裝及拆除的速度可以快上許多。引道兩側緊臨民房,過去因為被高架橋阻擋,一直都是不見天日的日常。而高架橋下的停車場,則是常被遺忘的治安角落。


目前高架橋橫越過的站區正如火如荼的施工中,許多工程也正待拆橋後才能接續,這一件件事似乎都昭告著,這座橋最終都是個「臨時性」的產物。可能在一兩年前,幻想著拆橋非常不現實,但時過境遷,終於也來到這一步,我們或許也該去審慎思考,「我們期待的美好城市,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呢?」



高雄車站完工模擬圖    © Mecanoo

高雄車站完工模擬圖 © Mecanoo

拍攝於2021/02,目前正在施工的高雄火車站

拍攝於2021/02,目前正在施工的高雄火車站


是石阻?還是轉機?
或許我們真的能看到嶄新的車站商圈

過去,高雄車站常常被人詬病是沒落的商圈,細細回想,車站周邊的八大商圈一直以來都是目的性極強的商圈,想到電腦就去建國路、想到成衣就到後驛、想到電子零件就到長明街,最多的就是騎車到門口,買完就離開,可曾想過要步行去車站四週其他商圈轉轉?

無法串聯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人行空間不友善、缺乏逛街的吸引力、車流過大壓迫感太重,甚至是大家都開車找不到車位都有可能。而現在拆除了中博高架橋,未來能直接穿越車站的方式又少了一個,所有人都必須乖乖的繞行環狀車道,車速變慢是可以肯定的,但塑造商圈,要的從來都不是通過性車流


➫ 延伸閱讀:高雄車站-其邁選後胎死腹中的「門戶計畫」

高雄火車站設計圖(照片轉自:Mecanoo)

高雄火車站設計圖(照片轉自:Mecanoo)

新的高雄車站完工後,兩鐵共構,加上一個捷運商場及兩棟聯開大樓,民間開發的聲音也不絕於耳,或許我們真的能看到嶄新的車站商圈。不論是中博高架橋或站東路、站西路,最終能承載的疏運量都有上限,我們該設法限制的,是讓更少的人願意開車經過這裡,才能徹底解決窘迫的交通,塑造一個移居、以人為本的城市,未來限制私家車的條條框框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我們什麼時候願意拋下汽機車,願意走入城市,都是我們未來該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
車站新門戶計畫 打造「高雄表參道」
告別中華地下道- 拆除一座座陸橋後,高雄人的「路」途往哪去?

民眾圍觀,封橋之日。

民眾圍觀,封橋之日。


作者 / 莊騏嘉

高都觀測站創辦人。我希望將複雜的高雄土地開發、都市審查計畫等在地消息向外傳播。
如果你身在城市,是否也會多多關注這週遭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