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製一襲老鹽埕

採訪・撰文-潘家安・攝影-江芳瑜

 

專訪-金怜女裝與雅琪旗袍


鹽埕大溝頂,在愛河支流上加蓋而成的市場,也是1960-1980年代左右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販售著大量的商品,一爿爿狹小的店舖,曾洋溢著無限商機。走進大溝頂,陰暗的長街旁,一位爺爺坐在店門口和店內的奶奶看著發光二極體的電視播著新聞,這是金怜女裝;而牆上掛著幾件用塑膠套包起的旗袍,一台熨斗擺在白布包裹有些彎曲的木板桌上的是雅琪旗袍。

金怜女裝 李香蘭女士

金怜女裝 李香蘭女士

金怜女裝老老闆

金怜女裝老老闆


兩間店起於沒有成衣的年代,同樣因貧困而棄學從技,約莫12歲起便開始學習專門技術,金怜女裝的李香蘭說可憐她那時得放棄學習,因為舊時代總是重男輕女,而陶老闆又說,那個時代窮成那樣,能出來賺錢就趕緊出來了。

雅琪旗袍 旗袍師傅 陶才法先生

雅琪旗袍 旗袍師傅 陶才法先生

「想起當年,眷村太太們都穿旗袍,到哪都是一身旗袍。不過我的旗袍,也賣給那些跟美軍做生意的酒女們。」祖籍浙江省的陶伯伯說。隔壁的金怜女裝老闆娘,對於過往的繁華也同樣有著無盡回憶。當時沒有成衣的時代,金怜女裝的老闆娘李香蘭便會和客人到布行挑布剪布,一條皮尺上下套一套、雙臂緊一緊,「我不用打樣,客人拿照片來,看了款式,我就會做了啦」。從前的客人從小女孩到貴婦、長者都有,一身熟練又精湛的手藝,至今也在網路上可見一斑。但謙虛的她,推崇隔壁更早來此經營的旗袍師傅陶才法。

這次採訪,我們便在兩間店鋪輪流聽古,看著傳統技藝遺風依舊,充滿繡斑的鐵熨斗、布邊機、裁縫機默默躺著,兩位老闆說起手藝,更不時摸著幾台老戰友。

金怜女裝

金怜女裝

雅琪旗袍

雅琪旗袍


當時的高雄繁華先進,是個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一位來自嘉義、一位來自屏東,就在這大溝頂上,個別擠一個店面,掛滿琳瑯滿目的布料與衣袖,櫃內服裝書籍豐富,幾次輾轉,最後成了鄰居。要能接應大量客人的手工製服,當然也得有材料,兩位都和我們分享到在五福四路、七賢三路、新樂街,當時幾間知名的布行,如國豐、乾隆館和金孔雀等,有著各式價位與種類的布料。

然而,大溝頂附近開闢新路,人潮不再往市場中央經過,而台灣也開始發展成衣市場,製服店、布行皆一片蕭條。目前,兩家店為著晚年生活,依然每日開店,服務老客人,以勉強維持收入。也慶幸,直到現在,依然有較年長的女人會向他們訂做服裝。專職晚禮服、時裝的金怜女裝,目前多以簡單的修補及出席婚禮用的禮服,尤其婆婆穿的禮服,要大方高雅,且符合長輩品味,而雅琪旗袍因花扣技能失傳、上游工廠關閉,只能從台北進現成的貨品供客人選購。兩人面對鹽埕已然逝去的繁盛雖感到遺憾,卻也深知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困境需要面對,因此頻頻提醒我們須努力讀書。

陶才法老師傅為我們介紹雅琪旗袍的招牌是由中山大學香港留學生製作

陶才法老師傅為我們介紹雅琪旗袍的招牌是由中山大學香港留學生製作

自幼生活貧苦,重視實務的李香蘭對於沒落的傳統產業,深知轉型亦非容易,便也順其自然。而陶才法反覆提起旗袍上的花扣,花扣是旗袍上的扣子,依樣式可分大小、單色雙色、形狀則有壽、菊、蝶、扇等與傳統女性相襯的圖樣,製作過程需用布包裹鐵絲,並用鑷子手工纏出,專職技師早年便因身體不濟,而停止接單,近年更是完全失去這項技藝。陶伯伯,分享到傳統旗袍的美,比起大家可自由選擇的布料,更是仔細地說著每個花扣的紋樣。

失傳的老手藝:旗袍花扣

失傳的老手藝:旗袍花扣


在陰暗的市場中,依然有著白熾燈光的色調,幾坪見方的小店面,或堆疊或懸吊的布料,依然透著光,未被厚塵蓋去。兩間店,近似的命運,在彷彿靜止的鹽埕之中,持續流動。

(↓ 兩店內的縫紉老物件)

 

金怜女裝名屋

  • 地點|高雄市鹽埕區7之6號教仁里瀨南街13

 

雅琪旗袍行

  • 地點|高雄市鹽埕區新樂街198-7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