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一身老鹽埕

撰文-潘家安・採訪-潘家安・攝影-江芳瑜

 

專訪-泰昌呢羢西服行

現代人,仍然穿著西裝,量身訂做的套裝更是從襯衫紋路、西裝外套的顏色、肩線,到褲管幾分長短幾分窄寬,精心製作與丈量。在剛開始穿著西服的台灣人身上,又有哪些功夫與故事呢?


「民國22年(1933)時,我爸爸要回去福建,但遇到颱風,回不了,就直接待在這邊了。」,老西服店的老闆這麼說著招牌的開始。原先,自己的父親騎著富士牌腳踏車,坐在硬梆梆的牛皮椅墊上,賣著布匹,到舞廳、酒家兜售,因為出入的女子多,且多有一定經濟能力。買了數年,逐漸的擴大經營,尋找專業裁縫師傅合作,一同經營起小小的西服店。店面數十年如一日,檜木窗框內,冷硬的白光照著,玻璃下的布料,有灰、藍、紅、褐等,更有各色格紋、條紋,靜靜地排列著。

國際商場舊照,泰昌西服位於國際商場裡。(林永泰 提供)

國際商場舊照,泰昌西服位於國際商場裡。(林永泰 提供)

正是經營這間店時,大概是在民國40幾年,當時裁縫師傅就在二樓。老闆自豪台灣發展的早,經濟穩定,太平盛世,天下一片榮景。民國50年的鹽埕,既熱鬧又講求體面,從台灣人、日本人到美國人,都曾到他店裡訂製西裝,當時一套大概1000多元。人人講求體面,尺寸要合身、看起來要體面,一度流行起寬大的AB褲管時,老闆也得應客人要求調整。「當時技術就那樣啦,其實客人要求跟現在相比都很簡約,不會像現在這樣複雜。」老派的風格即是如此,低調卻符合個人特色,由於技術的限制,也讓人們更加講求品質耐用。

店裡的西裝布料。

店裡的西裝布料。

當時的布匹大多來自台北迪化街的公司,當時機器精密度有限,纖維較粗,布料會較現代的厚實,主要分為毛料子(羊毛)和混紡(混入化學纖維)。前者較為笨重保暖,後者則較硬挺。當時布料便搭著最快的光華號火車一路南下,在生意最顛峰的時期50-60年代,供應給絡繹不絕的客人們挑選。老闆笑說自己當時和一般人都一樣,根本沒在念書。因為經濟實在太好了,只要肯去找機會,必然會大賺一筆。然而老闆背後汗牛充棟,著實喜愛閱讀與歌唱,又在與我們侃侃而談的過程中將歷史梳理,希望年輕人理解舊世代,並前往新時代。

當時西服店之所以能夠經營,也是靠著大環境。鹽埕經濟穩定,眾人才得以有閒情逸致追求精緻端莊的生活。不料也是因為世局變化的快。歌舞昇平的台灣經濟在70年代因為股市過熱導致的泡沫化,瞬間將全台墮入冰櫃之中。接著都市計畫與土地規劃下,農民賤售農地,都更後新的道路開啟,原先熱鬧的鹽埕,人口大量外移。隨著加工出口區在80年代後也逐漸不敵國際競爭,經濟愈加蕭瑟,廠房外移。老闆可說是餘悸猶存,說是跟浮萍一樣,一有風吹草動,便往哪邊飄,毫無定根。



如今步入老年的他,持續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在老西服店內獨處,也藉由從小信仰的宗教以歌唱自強。偶爾,在昏暗沉靜的國際市場中,這爿店面,也會迴響著老闆渾厚的歌聲。


( ↑ 店裡的陳列滿滿都是老闆得意的蒐藏品與⋯興趣 )

 

泰昌呢羢西服行

  • 地點|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260巷7號